“双碳”战略下的林草机缘

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提出了中国碳减排目标:“争取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从“十四五”规划纲要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均被提及。

实现“双碳”目标并非易事。目前,我国碳排放仍处在“总量高、增量高”的阶段,按期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加大节能减排、经济转型力度,使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库,是二氧化碳的“碳储器”,并且是最经济有效的吸收器,能持久稳定地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实现“双碳”目标,使林草业成为发挥碳汇功能的主力军,这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机缘,也是使命。

提升森林的碳汇能力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陆地最大的碳储库,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由森林生态系统吸收的达到24%〜36%。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及“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政府承诺和宣布的“双碳”目标和举措,都包含了增加森林蓄积量这一综合反映林业工作成果的目标。

森林碳储量主要决定于蓄积量,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据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33亿亩森林,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总碳储量91.86亿t ,年固碳量4.34亿t 。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碳汇技术中,森林碳汇具有成本少、碳汇潜力大、可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态产品等优点,是目前能够人工实现的最经济、最有效的碳汇方式。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工林,总面积达12亿亩。人工林中幼林面积占比60.94%,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5.32立方米/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3%。虽然中幼林总的碳储量并不高,但是属于快速生长阶段,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有关专家研究指出,我国森林覆盖率最大潜力可达到28%到29%,还有5000多万公顷土地可以用来扩大森林面积。根据我国森林蓄积量预测模型,通过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和森林生态保护等工程,至2060年我国的森林蓄积量至少可达到250亿立方米,总碳储量可提升至130亿吨水平,年固碳量8亿t。根据估算,206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后,每年还会有25亿吨人为碳排放量,其中32%可由森林碳储库吸收,其余绝大部分可由海洋生态系统自然吸收,少部分可由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自然吸收,从而基本实现可持续碳中和目标。

加大森林经营提升碳汇能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院长、教授李建安认为,打造林业生态碳汇体系,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的根本途径。他建议:1.国家层面确立林业碳汇在“碳中和”中的主体作用,支持林业生态碳汇体系建设工程,并出台指导性文件。2.结合现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分类开展国家碳汇林示范工程建设。结合中幼林精准提质和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多功能碳汇林,同步提升森林质量和林业碳汇能力;结合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地等困难地生态治理修复,重点发展专用碳汇林,同步实现生态修复和生态汇碳;结合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重点兼用碳汇林,同步实现林业碳汇和林木蓄积双增长。3.允许合理采伐与科学利用过熟林,发挥木竹等有形生态产品“碳封存”功能,实现可持续固碳。4.支持有条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碳汇林业创新平台、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广应用高碳汇林木良种及配套增汇减排经营模式与技术。

林业英雄孙建博认为,加大林草资源复合利用,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均衡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他说,可以通过对森林科学、有序的经营,加大生物质能的产业链发展。林草废弃物、死亡植株腐烂、退化等会降解产生温室气体,且易引发林草火灾,如进行收集、加工、运输,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变废为宝”,用于生物质电厂或燃煤机组的耦合掺烧,转化为绿色电力能源,可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林草火灾隐患。

2011年,我国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包括碳排放权配额和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的交易,并允许一定比例的CCER用于抵消企业排放。

孙建博告诉记者,要继续加强林业生态资源的科学经营,推动林业发展商业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的可持续发展。森林作为一个有效固碳的生态系统,其生态价值也需要市场平台来实现其经济价值。进一步加大碳市场的发展,能够更有效实现森林生态价值,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有效价值补偿,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实现林业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双赢”。

孙建博最后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在清洁能源、碳汇林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创新生态价值多元转换途径,让绿色生态插上科技翅膀,助力地区生态、能源升级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探索新路径。

国有林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有待提升

“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林草行业的贡献,国有林场无疑会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主力。但是,国有林场还有一些短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林场碳汇能力的提升。”重庆市政府参事张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需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国有林场碳汇能力。

国有林场改革后,全国国有林场整合为4297个,分布在全国1600多个市县,经营总面积12亿亩,森林面积8.4亿亩,森林蓄积量38.1亿立方米。据有关科研机构测算,国有林场森林植被年固碳量1.2亿吨,年吸收二氧化碳2.5亿吨,年释放氧气2.7亿吨。全面停伐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场每年减少的森林资源消耗556万立方米,每年多释氧32.4万吨、多固碳13.7万吨。

谈到国有林场实现“双碳”目标存在的短板,张洪说,一是国有林场森林质量还不高。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仅为68立方米,与全国平均水平94.83立方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现“双碳”目标切实提高国有林场森林蓄积量潜力很大;二是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薄弱。通过国有林场改革,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国有林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改善。但从整体情况看,有的国有林场的分场未通路,有的管护站点水电路不通,有的管护站点冬天化雪水、夏天喝溪水,职工生活还相当艰苦,与周边乡村相比有较大差距。由于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薄弱,有的地方还存在着林地被侵占和蚕食的情况,致使国有林场生态系统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巩固国有林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就打了折扣;三是国有林场碳汇计量评估监测工作滞后。无权威的经认可的碳汇计量、监测评估机构,无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标准。

在谈到为国有林场提升碳汇能力寻找解决方案时,张洪提出了三个方向:一是切实增加国有林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国有林场开展场外合作造林,参与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增加国有林场森林面积。按照集约分类经营原则,综合采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集约人工林栽培等措施,发展近自然林业,提高国有林场森林质量,增加国有林场森林蓄积,提升国有林场碳汇能力;二是切实加大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继续支持国有林场水、电、路和管护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管护用房试点建设结束后,能在全国铺开,逐步补齐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短板,使国有林场更好地履行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修复生态系统的职责,提升国有林场固碳作用;三是切实加强国有林场碳汇基础支撑。建议国家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国有林场开展碳汇计量监测评估能力建设,率先开展区域内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工作。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完善碳汇交易流程、实现林草碳汇交易等提供经验。

草原和沙区的“双碳”之路

我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在全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其中约80%的天然草原集中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草原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资源。

草原中重要的土壤层,千万年来沉积了大量的有机物质,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固碳量通常是地上部分的几十倍。其中,草原中的沼泽地特别是泥炭地储存了大量的碳,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草原的生态价值要深入研究

著名专家陈克林说:沼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随着根、茎、叶和果实的枯落,堆积在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的草原湿地中,形成了动植物残存体和水所组成泥炭。由于泥炭水分过于饱和的厌氧特性,导致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从而有效固定了植物残存体中的大部分碳。

“十三五”以来,我国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深入实施,草原生态质量明显提高。2019年,据国家林草局监测,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201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突破11亿吨;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降至10.1%,较2015年下降3.4个百分点。草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数据显示,在草原生产活动中,畜牧业贡献了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80%,是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因此,畜牧业的低碳减排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畜牧业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势在必行。

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科院院长昝林森认为,发展绿色低碳畜牧业,建立高效化、无害化、生态化的低碳路径,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畜牧业是低碳发展的方向之一

昝林森说,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家庭式饲养转变为规模化养殖,不断朝着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但我国幅员辽阔,畜牧产业遍布全国,各地因地制宜,要结合地方特色,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关键领域的科技研发,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性的技术制约,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适合区域资源禀赋的畜牧业绿色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绿色低碳高效畜牧业发展。

昝林森还表示,国家需要完善和制订现代绿色低碳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投资与激励政策,形成以“降碳增汇”为导向的财政激励制度和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扶持与利益联结机制,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方位开展畜牧业的低碳减排。另外,要积极构建畜牧业生态环境补偿模式,探索主销区补偿主产区的碳排放利益联结机制。

黄河“几字弯”地跨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四省区,占黄河全域的近 1/5,且“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自然要素类型齐全、体系完整,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又是全国生态保护治理的核心区域。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认为,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黄河“几字弯”地区可先行先试,从矿产农牧资源禀赋型发展转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可谓恰逢其时。

 

马全林表示,要从国家生态治理的战略高度,尽快实施黄河“几字弯”全域治理生态工程,并遵循十六字原则:保护优先、积极修复、乡村振兴、永续利用。要紧跟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需求,加快产业绿色发展转型。一是光伏与减碳应作为该地区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建立光伏治沙等新型产业化一揽子解决方案,加快制定全域治理的金融资本准入机制,研发光伏产业配套的地表生态防护技术。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相关研究,确保全域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过程中,做到“以水定地”“以水定绿”“以水定产”,保障生态用地永续利用。三是落实灌区“三减”(水、肥、药),实行台账登记、清单管理,是治理乌梁素海生态问题的根本举措;加快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转型升级,鼓励保护性耕作(免耕)和施用有机肥,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绿色中国》2022.4B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图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内容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